两会声音 | 全国政协委员丁时勇:加强耕地保护,坚持“量”“质”并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丁时勇表示,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但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耕地“量”和“质”有所下降。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相关数据显示:一些地区耕地数量相较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全国国土调查每10年开展一次)时有一定减少,且水田和水浇地的占比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耕地质量等级总体不佳。
耕地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小农思想较重,耕地保护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味追求高产高效,大部分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有损耕地质量。
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村民委员会是当前多项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但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较为突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采用卫星定位以及实景照片拍摄的方式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块,并将每块田证书颁发至所属农户,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少,任务负担重,完成难度大。调研显示有的村有多达几千亩高标准农田,涉及到千以上户农户需动员,但村委会仅有几名干部,工作量大。
违法占用耕地查处难。土地违法特别是个人土地违法行为存在投入少、工期短、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而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要经过处罚、复议、诉讼、申请执行等多个环节。时间长、耗费多,查处难度较大。有的经营主体认为通过正规的渠道申报建筑用地流程多、手续繁杂、耗时长,对违规占用耕地搭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地处乡间,不易被发现。有的农民自建房屋、修建院坝中占用到耕地,但与农民沟通拆除、复耕复绿等执行比较困难。
为此,丁时勇建议:
坚持耕地保护“量”“质”并进。进一步压实基层政府保护责任,将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并纳入目标考核。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严格按照粮食和农产品“两区”建设要求,积极开展耕地保护执法,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在确保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耕地酸化治理,开展耕地地力保护,实施面源污染防治。
提高耕地保护意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电视、宣传标语、乡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围绕耕地保护对农民的意义、滥用肥料和农药给耕地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反复宣传,增强干部和群众耕地保护责任意识,营造保护耕地良好氛围。
夯实基层队伍力量。补充人员,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等。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确保他们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守住红线,保护粮食安全。
严查违法占耕行为。围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要求、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重点内容,广泛开展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宣传活动,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维护良好的用地秩序。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严格执行动态巡查制度和联合办案制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的典型个案,排除阻力,敢于碰硬,坚决从严予以查处。
——转载自“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