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致公党员任其亮: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编者按:1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来到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一联组,与政协委员一起,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同大家共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发展大计。会上,14位委员围绕高质量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踊跃发言。
以下为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交通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任其亮的发言《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作为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国家重大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网络已覆盖118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改变了西部地区长久以来面向东盟却“西货东出”的局面。去年12月30日,川渝总运量突破60万标箱,将积极推动西部内陆与东盟等国家深化区域协作。
相比于长江黄金水道等出海通道,陆海新通道在运输距离、运行时间、成本、稳定性、便利性、服务种类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我市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通而不畅。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园区以及果园、珞璜、龙头、新田全市4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中,唯一引入铁路的果园港进港铁路尚未接入港口前沿,铁水、铁公联运均需要二次运输。二是运输模式与国际装载标准有差距。陆海新通道所辐射区域地形复杂,采用国际物流多式联运的标准单层或双层集装箱式运输,运输效率受到很大制约。而集装箱、公铁两用挂车的运营组织模式、运输技术在西部地区发展都滞后于国际标准装载技术发展要求。三是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未建成。跨区域联通铁路、公路、水运、海关、物流企业、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形成,存在明显的物流信息分散、条块分割、共享壁垒,造成货源组织困难、物流成本偏高。四是国际多式联运标准化规制不健全。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在货物装载标准、多次转运成本核算标准、货物损失核算标准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重庆创新开展的国际转口贸易和过境运输新模式涉及海关总署、商务部等部门,相关转口贸易制度和规则缺乏。
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贡献力量,特此建议:
(一)加快畅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强直达港区、重点园区、大型货主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装卸场站共用,解决好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建设重庆铁路口岸同空港、水港、公路港等高效串联的专用通道,提升联运效率;加速果园港多式联运基地设施改造和新田港、龙头港等进港铁路建设,完善铁公水多式联运无缝化衔接。
(二)以标准化多式联运装备推广先进运输模式。用国际标准(集装箱化)推进运输协作,形成全国性示范。联合成都铁路局在江津小南亚场站改造公铁驮背运输设施,探索推进双层集装箱通道;在成渝之间高密度使用罐式集装箱、45尺宽体集装箱、专用冷藏箱等多式联运装备;探索以重庆-东盟“五定”货运班车为模板的公路货运班车,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快速化的物流服务。
(三)牵头建设跨区域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成覆盖陆海新通道全线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海关、铁路、港口、航运、金融、市场主体、产业、消费、货运、物流、贸易等数据信息,实现全线物流、供应链以及贸易投资信息交互共享,提升智慧物流水平。
(四)引导制定出台多式联运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多式联运技术标准规范、联运法律法规、单证规则、保险规则服务规范、货物贸易标准、直转规则、转口物流贸易规则、铁路提单单证创新与国际公约的协调机制等,推动中国铁路对接国际海运标准,实现“一单制”全程运输,推进陆上贸易规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