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致公党员胡昌华:加快制度型开放和数字平台建设 协同提升国际运输通道整体效能
编者按:1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来到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一联组,与政协委员一起,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同大家共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发展大计。会上,14位委员围绕高质量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踊跃发言。
以下为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常委、西南大学科技处处长胡昌华的发言《加快制度型开放和数字平台建设 协同提升国际运输通道整体效能》。
加快制度型开放和数字平台建设 协同提升国际运输通道整体效能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我市通过渝新欧、渝满俄、南向大通道、江海联运等国际运输通道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大通道与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但调研中发现,我市在深入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中,还存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跨区域协同开放机制尚不健全。“通道-物流-经贸-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中欧班列无序竞争、开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北部湾各港收费较高影响南向通道的利用效率。二是运输通道物流组织效率不高。开放制度、政策以及物流信息的协调联动程度不高。各地区在贸易规则方面尚不协调,信息服务平台之间并未实现有效联通,在运力查询、舱位预订、费用价格、途中查询、票据单据、报关报检等方面缺乏贯通。三是通道建设与沿线地区经贸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东盟各国进出口不匹配,出口货源多于进口货源,上下行班列开行数量不均衡。通道货源主要辐射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参与比较少,区域间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通道沿线地区之间,还没有依据要素禀赋、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形成产业空间分工体系,依托运输通道的物流组织方式不能适应沿线地区经贸和产业的发展需求,难以发挥运输通道和物流组织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此,建议:
(一)推动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欧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研究与对接。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共享分拨体系,探索海运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的共享和调拨规则。探索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沿线衔接合作模式,与新加坡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并逐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以制度创新和政策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开放。开展陆海贸易规则标准体系建设,联合沿线省区市共同探索国际多式联运、陆海贸易规则、数字通道等标准规则体系,力争出台国际相关行业标准。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发展战略和规划、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完善内外贸易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相衔接。
(三)构建国际贸易物流数字信息平台,推动通道沿线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运输通道整体效能。推动中欧班列、通道沿线国内区域共建铁公水空及物流企业数据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持续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深度应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各方信息互联互通互享和设施设备智能化、作业便捷化、管理智慧化,提高通道物流效率,着力提升通道信息化水平。推动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等无纸化,提升全流程电子化程度。发挥好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牵头人作用,加强与“13+2”省区市合作的制度协同和信息集成,深化与通道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产业对接和联动,形成良好的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协同提升国际运输通道整体效能,在新征程上展示重庆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