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聚焦两会 | 预制菜成餐饮产业新“风口” 致公党建言“美食之都”如何乘势而上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3日


近年来,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的预制菜走红,被称为餐饮行业竞争的新赛道“美食之都”重庆如何抓住预制菜产业新风口?在12日开幕的重庆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致公党重庆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推动具有重庆风味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懒人经济的火热,既能满足多元味蕾需求,又能迎合便捷现实需求的预制菜也火了起来。这种将食材配置好辅料并加工成成品或者半成品的食用菜品,只需要简单加热即可食用。对于普通人而言,预制菜使美食制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也正是这样的特性,让预制菜大受欢迎,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新宠,也成为不会做饭者的救急菜

需求带旺了预制菜,带火了市场,更带得产业腾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或将超过1万亿元。

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打造美食之都,将美食作为城市名片之一巨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农业生产基地,发展预制菜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份集体提案执笔人、致公党重庆沙坪坝区委会副主委、沙坪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韩莹莹说,预制菜融合了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其蓬勃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重庆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国家层面对预制菜出台统一标准和市场规范。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产品鱼龙混杂,出现添加剂比例较高、冷链运输不规范、食品安全性存在不确定等问题近年来,广东、山东、四川、福建等省纷纷出台了鼓励发展预制菜的政策措施,将预制菜确定为省级重点发展产业,而重庆预制菜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生长阶段,尚未出台市级层面相关政策,缺乏对全市各区县产业布局引导具体鼓励发展举措。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提交的集体提案指出,重庆有火锅、小面等广受欢迎的特色菜品,也有小天鹅、陶然居、乡村基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餐饮品牌,但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重庆还缺乏有强大牵引性、带动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品牌,总体呈现出小、散、乱、弱的发展态势。在预制菜的研发、推广过程中,不同菜品保鲜、冷链运输要求不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攻克技术壁垒,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预制菜发展的制约因素。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建议,应重庆市级层面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加大对各区县预制菜发展方向引导鼓励各区县深度挖掘本地美食的品牌效应,立足自身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台区级扶持政策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基地设置预制菜产业示范园评选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带动各区县形成多点开花、功能错位、菜品独特的预制菜产业集群。

在预制菜行业标准方面,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建议,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根据川渝美食口味相似性特征,联合四川餐饮行业协会,由龙头企业共同牵头制定《川渝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再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推动预制菜行业步入科学管理和标准化轨道,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强制性规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原材料成本优势餐饮企业品牌优势预制菜企业专业优势,速冻食品企业规模化生产优势零售企业分销渠道优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赛道,打造差异化产品。鼓励预制菜企业深化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引入流量,塑造品牌,开拓场景,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形成多家预制菜龙头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还建议,设立预制菜产业专项基金,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帮助企业宣传推广,吸引资本投入。建议由政府搭桥,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与预制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借助预制菜产业园平台打造产学研基地,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预制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食材配送供应链和跨区域冷链仓储,拓展重庆预制菜销售半径,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人力、财力、技术物流等多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