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学会心理调适 守住“心灵绿码”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做好科学防护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防护,保护身心健康。近日,《重庆政协报》记者采访了致公党中央社服委委员、心理咨询师陈志林,邀请他为大家支招。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正视疫情,感受并接纳当下的情绪。”陈志林介绍,在目前的情况下,因为日常生活产生变化,难免会有一些紧张不安的情绪,要学会去接纳并正视它们,这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要始终明确一点,疫情是暂时的,居家也是暂时的,我们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终将过去。”
其次,要适度宣泄自己的情绪。陈志林表示,被临时管控或者集中隔离期间,如果一味压抑自己,极易引起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试着听歌、看剧、适量运动等,这些都可以暂缓精神压力。
疫情让原有的生活、工作、学习节奏被打乱,为恢复自身安全感、归属感,陈志林建议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设立每日计划,规划日常流程,并试着加入一些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内容,比如娱乐、游戏等。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安感。
“增加社交行为不失为减少自身孤独感的妙方。”陈志林认为,居家期间,大家可以把减少的线下社交增补为线上社交。无论是和许久未见的同学、朋友通电话,还是视频聊天,相互鼓鼓劲打打气,分享一下生活中的“小确幸”,都会让人感觉很好。“如果确实需要,也可以进行线上心理咨询。”陈志林说,咨询师不与倾诉者直接见面,有助于倾诉者放松心态。心理咨询师能够对倾诉者的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及时进行专业的疏导和安抚。
针对不同人群,陈志林也给出了心理调适“锦囊”:
隔离人员:坦然接受和理性应对负面情绪,理性获取权威疫情资讯,对疫情关注适可而止,保持作息规律、饮食均衡。同时,建议学习自我调适方法,如腹式呼吸、音乐放松法、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
医务工作者和一线志愿者:与同事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作战,适当地将自己的情绪告知同事,尽可能定时定量饮食,注意休息,忙碌一天后可以尝试做一些放松训练,如冥想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
老年人:家人要注重情感沟通,提高他们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鼓励老人把情绪说出来并进行安抚。家人要帮助老人建立信息甄别意识,科学准确地了解疫情信息,做好自我防护。
孩子: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榜样,以恰当方式、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疫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做运动,保持良好身体状态,帮助孩子培养新兴趣、新爱好,让宅家成为储藏知识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