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文 | 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陈其尤的精神长河里看见初心的源流
当《观书有感》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邂逅陈其尤先生跌宕壮阔的人生长卷,历史的褶皱里便生长出穿透时空的精神启示。合上《陈其尤与中国致公党》的扉页,眼前展开的不只是爱国侨领的百年画卷,更是一条始终清澈如练的精神长河——它倒映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璀璨星河,激荡着民族复兴的澎湃潮音,而滋养其奔涌不息的,正是永不干涸的信仰之源与初心活水。
信仰之清: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航向
陈其尤的人生轨迹,处处彰显着信仰的纯粹。他用生命诠释了何谓“沧海横流显砥柱”。从黄花岗起义的枪声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惊雷,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遗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寻,这位跨越世纪的革命者始终在时代激流中校准信仰的罗盘。1947年那个历史性的抉择——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镌刻进致公党“三大”的纲领,不啻于在迷雾中升起启明星,指引着这个百年侨党穿越惊涛骇浪,让致公党的航船从此驶入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
书中记载他在香港工作时,香港轩尼诗道的阁楼里,国民党的金条在昏黄的台灯下泛着冷光,而病榻上的陈其尤正在审阅的文件上落下批注的墨迹。这般“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恰似武夷山九曲溪的澄澈,纵使乱石穿空,始终映照天光。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真理如清泉,必涤荡一切污浊”。这种至纯至坚的信仰,正如源头活水的清澈本质——不被世俗浊流裹挟,不为利益诱惑动摇,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理想,让致公党在历史转折处始终保持着政治清醒与坚定,在时代变局中永驻精神高地。
初心之清:在侨海深处守望家国
他常说:“每个侨胞都是流向祖国的溪流,我们便是汇聚江河的河床。”作为“侨党”的掌舵人,陈其尤对“侨”的情感始终饱含着赤子初心。当他在横滨码头目睹华侨劳工佝偻的背影,在旧金山唐人街听见《松花江上》的哽咽,便将“侨海报国”四个字刻进了灵魂。抗战烽火中变卖祖宅换取的三十万美金汇票,南洋侨胞节衣缩食捐献的“华侨号”战机,华侨大学教室里琅琅的书声,都是这位“侨党”领袖用初心浇灌的精神图腾。这种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愈发显现出预见性的智慧。当他在首届全国侨务会议上提出“护侨三策”,当他在人民大会堂为归国科学家据理力争,展现的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是一个民族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回响。
这种对侨胞的深情,正如清泉润泽大地般无声却有力。他常说“侨胞是中国革命的天然同盟军”,在他眼中,每一位侨胞都是家国的“活水”,而致公党就是汇聚这些活水的渠道。他的初心之清,在于始终将个人命运与侨胞福祉、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让“侨海报国”的精神成为致公党最鲜明的标识。这种清如秋水的初心,让致公党的血脉始终与五千万海外儿女同频共振。
行动之清:在实践淬炼中永葆本色
陈其尤的清澈,更体现在他一生践行的“知行合一”。参与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时,他坚持加入华侨权益保护条款;面对反右扩大化的风潮,他顶着压力为侨界知识分子发声;即使在特殊年代,依然坚持每月接访归国侨胞。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清正廉洁”的条幅,晚年住院时拒绝特殊照顾,坚持按普通干部标准用餐。这种“一尘不染”的作风,让他成为致公党人心中的标杆。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清澈,不是表面的洁净,而是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的定力,是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的自觉。
书中特别提到他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坚持为侨界人士发声,强调“要听取不同意见,才能让政策更符合实际”,这种敢说真话的勇气,正是政治品格清澈的体现。正如他在1953年致公党中央会议上所言:“参政党要作明镜,既要照见成就,也要映出不足。”这种敢于直谏的勇气,源自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深刻理解,也源于“君子坦荡荡”的人格修为。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恰似泉州老宅天井中的那方古井,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清可见底。
活水长流:新时代的清澈叩问
当指尖轻触日历上的日期,心跳便悄然染上了庄重的底色--5月12日,我即将踏入那座承载着岁月风云的院落,在陈其尤先生的故居里,与一位用一生书写“爱国”二字的先驱对话。想象中,青瓦白墙间或许还回荡着他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的铿锵足音,玻璃展柜里的泛黄手稿或许还留存着他筹建致公党时的灼灼目光,书本里读过的片段,即将在真实的空间里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
站在新时代的岸边回望,陈其尤与致公党的故事,恰似一部“源头活水”的启示录。在这里,“问渠那得清如许”不再只是哲人的玄思,而是每个致公党员必须用生命作答的永恒命题。我们更需要常问“渠清之由”:是否像陈其尤那样,把对党的忠诚融入信仰的血脉?是否像他那样,把服务侨胞的初心化作具体的行动?是否像他那样,在时代考验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澈与坚定?当我们在参政议政的讲坛发声,可还听得见香港阁楼里翻阅文件的沙沙声?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可还铭记着病房里那份普通餐食的温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守望,从“五一口号”的春雷到新时代的华章,多党合作的长河正奔向壮阔的海洋。在这千帆竞发的航程中,致公党人当时时回望精神的源头——那里有陈其尤用信仰开凿的泉眼,有无数侨胞用赤诚汇集的溪流。唯有守护好这泓清泉,方能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江河,永远澎湃着“清如许”的生机。
作者:田艳 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选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