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致公党员汪学荣入选 “新荣昌人才特支专项·海棠能手”
4 月 25 日,荣昌区科技创新人才周开幕大会在荣昌剧场隆重召开,致公党党员、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汪学荣凭借在食品领域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 “新荣昌人才特支专项・海棠能手”(2025-2027 年)。这一荣誉的获得,既是对他深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二十余年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他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扎实学识筑基:从学术殿堂到产业一线的深耕者
汪学荣的科研与教学之路,始终围绕 “食品” 这一民生核心领域展开。本科攻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博士深耕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014 年赴美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习食品营养与健康促进,他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筑牢理论根基,更在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及畜禽副产物开发中锤炼出卓越的实践能力。
在西南大学任教期间,他承担《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等核心课程教学,将前沿理论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他主持主研科研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外观设计专利 6 项,编写专著 3 部,主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 项,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双提升。其指导的 8 篇本科毕业论文获评西南大学优秀论文,本人多次荣获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称号,成为学生口中 “既授业解惑,更言传身教” 的良师。
科技赋能产业:做企业发展的 “智囊团” 与 “攻坚队”
走出校园,汪学荣将论文写在产业一线。他担任重庆民茂食品、荣特食品、永川豆豉等多家企业技术顾问,深入车间厂房,为企业 “把脉问诊”,解决技术难题。针对荣昌及周边食品企业的实际需求,他牵头编制《年加工 1000 吨猪肉制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荣昌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及猪肉制品加工项目建议书》等 20 余份技术文件,为企业规划产能、优化工艺、拓展市场提供科学依据。
2022 年,他在重庆西部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肉类研究中心,带领团队研发番茄凤爪、彩色蔬菜肉丸等休闲食品,其中 “一朵鸡・预制鸡豆花” 凭借创新工艺与营养特性,斩获中国(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23 年,“鸡豆脑营养冲调粉” 再获 “泸永江” 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推动传统食品向便捷化、功能化转型。企业负责人感慨:“汪教授的技术支持,让我们少走了弯路,产品竞争力提升了一大截。”
致公初心不改:扎根基层调研,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作为致公党党员,汪学荣始终关注基层发展,将科技服务与社会调研紧密结合。他深入荣昌食品类民营企业,撰写《荣昌区食品类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精准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质量管控、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痛点,提出 “搭建产学研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等对策建议。这份报告获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吸纳研究成果,为区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作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和科协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成员,他足迹遍及社区、农村、学校,开展《食品安全常见认知误区》《食品添加剂:天使还是魔鬼?》等科普讲座 30 余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食品科学知识,守护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在企业帮扶中,他通过改进原料配方、优化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包装等措施,助力多家中小微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2023 年获评重庆市 “优秀科技特派员”。
海棠花开正艳:以人才 “第一资源” 激活创新引擎
此次入选 “海棠能手”,汪学荣表示:“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荣昌作为食品产业重镇,拥有荣昌猪、永川豆豉等特色资源,未来将聚焦畜禽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预制菜产业升级等方向,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当前,荣昌正加快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食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亟须更多像汪学荣这样的 “产学研用” 复合型人才。他的实践证明,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只有将个人专长与产业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硬核” 力量。
春日的荣昌,海棠绽放,生机盎然。随着 “新荣昌人才特支专项” 的深入实施,将有更多像汪学荣一样的 “海棠能手” 扎根这片热土,以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结出产业振兴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