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故事 | 抬轿子与坐轿子
讲述人: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党员周希
“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这是“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华侨– 司徒美堂对爱国情怀最质朴的表达。毛主席曾为他题词“华侨楷模,光辉旗帜”。
故事要从1948年说起,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时,致公党等民主党派通电拥护。10月初,住在香港的司徒美堂闻讯亲书《上毛泽东主席致敬书》,表明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郑重表示拥护新政协会议召开。10月26日乘飞机离港赴美前,司徒美堂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声明》。这表明中国致公党以及广大爱国侨胞,从此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将为祖国的富强独立而努力奋斗!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回信称赞其“热情卓见,感佩殊深”,并“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9月2日,司徒美堂收到邀请后,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回国。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周密安排下,冲破重重阻挠抵达北平。刚到北平,他就提出要拜访毛泽东。毛泽东决定在双清别墅会见司徒美堂,毛泽东考虑到山路崎岖颠簸,司徒美堂年岁已高,体弱多病,不宜乘车上山。这可难住了工作人员。毛泽东说,就是抬也要把司徒先生抬上来。用什么抬呢?有人说了一句:“用担架抬吧!但身边又没有现成的担架。”突然有人说:“干脆让老先生坐主席的藤椅,多去几个人给抬上来吧!”于是,就把毛泽东的藤椅两边绑上木棍,做成一个简易的“轿子”。毛泽东仍然不放心,再三叮嘱:你们4个人抬的时候,大个要在后面,小个在前面,一定要轻轻抬起,抬上之后步子走稳走齐,别让藤椅晃动。
当司徒美堂到会客厅门口时,早已站在门前等候的毛泽东立即走下台阶迎上前去,双手搀扶老人“下轿”,毛泽东此举让司徒美堂深为感动。毛泽东动情的对司徒美堂说:“你过去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帮忙出过力,对人民有贡献,现在人民革命胜利了,我们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朋友。”司徒美堂回答:“感谢毛主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谈到对中国人民的革命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主要是靠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得来的。我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毛泽东接过他的话:“话不能这么讲,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了,我们共产党只有28年的历史,先有中国后有共产党,不是有了共产党后,才有中国的啊!”
听闻此言美堂感慨万分,终于把内心深处的想法掏了出来:毛主席,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到北平来,心里有种想法,主要还是对共产党了解不深,以为共产党胜利了,现在要上台了,我们这些人是来给共产党‘抬轿子’,捧共产党上台的。没想到,毛主席这样平易近人,民主协商的精神对我教育很深。”
毛泽东听后认真地说:“我们今后要长期一起共事,我们大家既是坐轿者,又都是抬轿者。每一个爱国的志士仁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尽职尽责,还要做到有职有权。”
不久之后的新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交代大会秘书处特制一把藤椅“轿子”,由工作人员抬司徒美堂进入会场。司徒美堂以81岁高龄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成为与会者中年龄最大的代表。开国大典当天,他和张澜、何香凝等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前辈都是被藤椅“轿子”抬上天安门城楼的而“抬轿子”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人士、对爱国华侨的关心和爱护。
新中国成立后,以司徒美堂为代表的致公人率先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他爱国爱乡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指引着他们毅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为新中国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见证苦难和忧患,从不胆怯畏缩;见证不同的面孔,却从没忘记同胞的模样。我是使者、也是归客,漂洋过海,总是传递春的讯息。”回望新中国百年奋斗征程,广大致公人始终与共产党同心同行,他们凝侨心、聚侨力,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践行着“侨海报国,致力为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