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携手专家赋能产业发展 助推荣昌乡村振兴见实效
3 月 13 日,荣昌区人大代表、区科协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致公党区总支部副主委田艳携手重庆文理学院生姜专家黄科博士,与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部分党员一同奔赴荣昌区盘龙镇万亩生姜基地,开展了一场专题调研。他们聚焦生姜种植技术升级、无籽沃柑产业发展及农村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以科技赋能与产业联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科技引领:田间 “把脉”,沃柑产业腾飞
在盘龙镇生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黄科博士为种植户示范生姜选种、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他特别强调:“脱毒种苗是防治姜瘟病的核心,科学轮作能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 田艳基于调研提出,要深化 “高校 + 基地 + 农户” 协同模式,让生态种植技术在这片土地全面扎根。生姜基地的科技探索成果,正逐渐辐射到柑橘产业。此前,田艳邀请西南大学农学院、荣昌区柑橘协会专家,为无籽沃柑种植户举办了 3 场 “保花保果”专题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生物菌肥替代化肥、智能滴灌等绿色技术。种植户古正华满脸笑意地反馈:“经过技术培训,加上日常更精细管理,沃柑坐果率提升 25%,果子大小更均匀,裂果减少,果品糖度与抗病性都增强了。预计今年产量有大幅提高,收购价每斤还涨了 1 元。我打算进一步改良品种,盼着专家常来指导!”
链式发展:延伸产业链,激活乡村 “造血”
“仅靠当季卖原料,利润空间有限。得让生姜‘七十二变’,开发姜粉、姜糖、姜茶、姜芽菜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强与区内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合作,把生姜储存期从 2 个月延长到 6 个月以上,减少损耗,错峰销售。” 交谈中,得知基地大户谢廷去年提前采购的姜种因储存不当大多坏死,且今年姜种价格上涨,导致种植预期亏损,田艳建议,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升级,要从强化生姜品牌建设、突破技术瓶颈延伸产业链、创新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联合城区中小学打造 “生姜主题文旅体验园” 等多方面挖掘潜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了解到无籽沃柑销售存在经销商不稳定、单价低的问题,田艳提出构建 “订单农业 + 冷链直供 ”体系,整合直播带货、社区团购、预售定制等模式,推动与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平台对接。与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开展 “助农直播”,邀请网红达人实地探访,突出“现摘现发”“自然成熟”等卖点,拓展线上销量。
环境整治:庭院变身 “聚宝盆”,生态经济双赢
踏入盘龙镇永陵村,曾经杂乱的农家院落已华丽转身为“微果园”“微菜园”。针对居民反映生姜基地存在废弃薄膜、包装箱、线管摆放杂乱,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以及生姜上市季秸秆处理难题,调研组积极与基地负责人协商。建议腾出空地专门堆放可循环利用物品,及时处置无利用价值的薄膜等。同时,建议基地引进生姜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粉碎发酵制成有机肥,既解决污染问题,又能为基地节省肥料成本。
“田代表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发展的信心!”种植户们感慨万分。此次调研,调研组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精心勾勒出盘龙镇三产融合的崭新蓝图。后续,调研组还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与桥梁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