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者:渝致宣时间:2024年04月24日浏览量:9778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自传读物,在这本自传里,我看到了几代人在莫高窟的拓荒和坚守,看到了无数莫高窟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大漠的精神。作者樊锦诗是无数莫高窟人中的一位。面对恶劣的环境,孱弱的体质,以自身的责任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用青春汗水谱写“莫高传奇”。她因此被评为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并被称为”敦煌的女儿”。
在莫高窟默默坚守,对中华文化一片赤诚的不止樊先生一人,还有敦煌研究所一代代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敦煌情结”,心中爱着敦煌、装着敦煌、想着敦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甚至有二十七名“莫高窟人”埋葬于此,永远没有离开!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面对敦煌文物流失、石窟遭毁的境况,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莫高人”毅然扛起重担,通过建立研究院、修复壁画石窟、推行保护制度等举措,让敦煌瑰宝重现光彩。多年来,一批批的敦煌守护者自觉担当,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的崇高责任。从百废待兴、抢救文物,到精心管理、探索“数字敦煌”,一代代“莫高窟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樊先生积极推动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让敦煌石窟迈上科学保护新台阶,扭转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造就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文化盛景。随着游客的增多,自然的侵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樊先生年过花甲仍不断探索创新,让“数字敦煌”成为现实,实现了敦煌石窟文化资产的永续保存。
敦煌之盛大,不只是因其艺术的壮观,更在于“莫高窟人”的坚守与创新。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国工匠”精神,看到的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与民族自信。通过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我不仅了解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明白了敦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敦煌的壁画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今日之中国,敦煌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敦煌,亲身感受那里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我相信,敦煌的魅力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灵归处的地方。
(作者陈刚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