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致公党员刘纲:用科研服务社会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7日

刘纲,致公党沙坪坝区委会副主委,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结构健康监测、振动控制与结构性能提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力学是一门技术,教学是一门艺术”


在重庆大学走过了7年的求学路,2002年,25岁的刘纲选择留校任教,由此开启了从教生涯。

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刘纲脚踏实地,不断求索,用一颗饱满热情的初心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讲台上,我才渐渐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刘纲说。

“力学是一门技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课,讲好一个故事,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夯实学生的力学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刘纲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画图线条的粗细,板书的排版,到整个课堂节奏的把握,再把枯燥的力学变成趣味的力学,把理科的力学变成人文的力学,把书本的力学变成实践的力学……刘纲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科研—工程—教学”融会贯通模式。

这套教学模式常年运用在他的三尺讲台之间。如,在讲授《工程伦理》等课程时,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术前沿引入教学,使课堂内容与最新研究同频共振,消除了学生“所学非所用”的困惑;在讲授《结构力学》等课程时,通过解析当前热点工程事件背后的力学原理,化解学生对枯燥力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刘纲还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建筑力学—人文素质”紧密衔接为着力点,强化建筑力学育人作用;以“科普知识-兴趣培养”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培育土木工程未来新人。

师者,传道也、授业也、育德也。20余年来,刘纲言传身教,培养了上千名学生,输送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以致用,用科研服务社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刘纲带领的团队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科技支持。

据了解,冬奥会绝大部分的观赛、生活、医疗等赛事保障基础设施均以临时设施为主,包括观众看台、转播塔、LED大屏、厕所、临时用房等。严寒、强风条件下,如何保障大规模临时设施的安全?刘纲教授作为重庆大学“科技冬奥”团队成员,研发了严寒山区复杂地形下大面积高容量临时设施安全运维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在临时设施上安装温度、湿度等环境传感器,以及振动、倾角、应变等结构响应传感器,随时对设施进行“健康体检”,方便现场运维人员对临时设施架体展开维护。

这只是刘纲将科研成果和应用开发相结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去年夏天,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刘纲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诊断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发出大跨桥梁“结构长效感测→状态推演诊断→性能高效提升”整体技术,攻克了桥梁预防性养护难题,形成了保障大跨桥梁运维安全的关键技术、硬件和软件、系列标准等全链条技术成果。

“学以致用,用科研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方是科研工作的终极目的。”刘纲说。


“聚焦专业,献更多务实之策”

作为致公党党员、区政协委员,刘纲还发扬“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光荣传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良言、献良策。

如何持续推进社区微更新,提升居民“小确幸”?刘纲聚焦城市建设“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设计质量不高、群众参与度不足、多元主体较难协同等问题,撰写提案,提出了推动“三师”即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服务社区、推进政府与群众紧密结合、构建多方合作交流平台以及倡导多元共治微更新模式的建议。

此外,刘纲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危旧房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撰写建言。“聚焦专业,才能献更多务实之策,建更多有用之言。”刘纲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希望能发挥更大作用,撰写更多高质量的建言、提案,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新沙坪坝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