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致公党员、市政协委员胡昌华: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
今年全市两会期间,致公党员、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昌华带来了他关于推动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他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有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
胡昌华调研发现,我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促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创资源分散,整合利用不足,科创能力仍待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实力亟待提升,对产业带动和支撑作用较弱;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科创孵化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能效偏低。
为此他建议,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在渝科创资源的联动,全面推动在渝制造业龙头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技术攻关,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引导在渝制造业重点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同时,实施“在渝科创企业能级提升”计划,推动科创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
完善科创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新生态。建设好科创企业“孵化器”,优化科创政策支撑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改革,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降低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和风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
此外,要优化政策与环境,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向科创企业集聚。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支持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育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知识产权和科技经纪人队伍,为科创主体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政策兑现等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完善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路径;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鼓励高校和院所科研人员在科技企业兼职,探索“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先用后转”等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