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书香致公 | 是明镜,是篝火,还是星斗——《狱中八条》阅读札记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是在冬末春初,品读了《狱中八条》。它是一部剧本,又不仅仅是一部剧本。作家刘先畅秉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追寻真善美的文学情怀,以“11·27重庆大屠杀”这个历史大事件为背景,本着“大事不虚、小节不拘”的创作原则,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小切面,生动地呈现了在渣滓洞、白公馆内,革命志士在极端困苦与残酷斗争的环境下,如何坚守理想、奋起抗争、捍卫信念、敢于牺牲、为党和人民结晶出血的教训——“狱中八条”的壮丽史诗。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本是一座文艺富矿,蕴藏了珍贵的、丰富的金脉。作家刘先畅没有辜负它。

2021年11月,此剧本荣膺中国第16届“夏衍奖”。笔者以为其内容深邃、魅力巨大,既有对英雄人物刻画的细腻入微、情节跌宕起伏与对白精彩纷呈,还有对红色基因传承价值的深刻挖掘以及对现代社会精神启示的睿智探讨。同时,剧本在传播与展示重庆文化方面也着墨不少,并取得良好效果。

这部剧,最出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的就是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剧本书写了英雄情,张扬了英雄气,讴歌了英雄志。剧中的英雄有血有肉,充满个性,充满感染力。

人物,人物,还是人物。对于一部剧本来说,人物塑造是影响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作家刘先畅深谙此道,擅长于人物群像的雕琢,既彰显了革命话语的宏大建构,又赋予了个体生命以真实质感与情感温度。以刘孙秦、赵春源、曾大姐、罗雄文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群像立体丰满,个性鲜明且层次丰富。

正如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说的:“……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优秀的作家善于塑造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读者一看就记住了“这个”,绝不与其他的混淆。作家刘先畅塑造的英雄人物,就是特色鲜明的、独一无二的。例如,刘孙秦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展现出一种信仰坚定、沉着冷静、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满腹书香的气质。他不仅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者,也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个体。他在狱中仍天天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为抗争积蓄力量。这种拳法柔中带刚,正是他性格的象征。他坚韧不拔,善于鼓舞他人,在狱中弥漫着绝望情绪时,他站了起来,成为点燃狱友斗争之火的火炬。在同志们对越狱一筹莫展时,他胸有成竹,策划了八个队:动员队、攻坚队、敢死队、突击队……在组建敢死队时,没人应声,他第一个站了出来:“敢死队,我来。我冲在最前面,堵牢门,堵枪口。”他对爱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畅想:“工作需要总结,生活需要畅想。大家不要闷起,来说说看,如果大家出去了,自由了,想干些什么?”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他幽默地叮嘱赵春源:“哪怕我自己死在这里,你必须活着出去,否则,无论我在哪里,也不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你算账。当心我的太极拳柔中带刚,把你的八段锦打个七零八落。”如果移用E.M.福斯特的小说人物形象理论来观察刘孙秦这个人物形象,他无疑是一个魅力巨大的圆形人物:性格不单一,丰满复杂,立体感强。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以刘孙秦为代表的革命志士身上的精气神,是革命者大无畏精神的象征。他们的每一次抉择与奋争,皆是对信仰的坚守与捍卫。原本悲观的段婷婷,在众志成城的斗志感染下,亦变得勇敢无畏。越狱之时,她奋勇与特务搏斗,冲在前面,身中数枪之后,倒在血泊之中,嘴唇微动,似乎在怒吼:“死不后悔!”剧中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抗争与团结合作,怀抱着牺牲精神,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念,令人动容。剧中角色的坚韧不拔,激励着观众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勇往直前,无惧风雨。剧中革命志士的伟大精神,就像一盆熊熊燃烧的篝火,温暖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去奋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英雄,让他们的精神基因流进我们的血液里。

现实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法,是在文学创作中按照实际生活的样式再现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对此,契诃夫有名言:“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在文学创作思潮百河竞涌的今天,要以现实主义打开新的艺术空间,需要作家的定力与情怀,也考验作家的文学功力。作家刘先畅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有其历史根据。在这个基础上,作家又根据剧本创作的艺术规律,把情节设计得非常精巧,紧凑而富有张力。剧本从狱中生活的日常点滴入手,对紧张气氛的细腻渲染,再现了国民党特务对革命志士实施的残酷心理战,企图摧毁其精神支柱,描绘了革命志士与特务卧底(吴一功、莫大志)斗智斗勇的惊险场景,以及商议越狱计划、总结“狱中八条”的艰难历程,逐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革命与反革命的对决,最终将剧情推向高潮——革命志士不怕牺牲,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狱友逃离魔窟的桥梁。在剧情的层层推进中,展现了狱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共同理想。观众在紧张与期待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志士的伟大信仰与崇高精神。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作家一一打捞渣滓洞、白公馆里革命志士“原汁原味”的素材,将宏大主题融入角色日常的生活细部,并辅之以艺术加工。采得百花终成蜜。剧中有许多细腻的瞬间,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如,黄看守的眼睛常有奇怪的动作,他忽悠李看守说是眼病,实则是在用眼神为革命志士传递信号,这一细节处理得很精到。又如黄看守送给小女孩一个红色小风车,再如黄看守“不经意间,在围墙边的草丛里,顺手插了一枝含苞欲放的小红梅。”这些细节闪烁着希望与人性的光芒。作家还巧妙地运用闪回叙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剧情的层次与内涵。如狱外李军军、陈印华等人营救与刘孙秦、赵春源等人狱内的自救相互映衬,凸显了革命志士在狱中的困境、斗争意志的强烈以及深厚的革命情谊。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剧本的吸引力,也使观众在情感上更加投入,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一部文艺作品最震撼灵魂的在于它的思想。这部剧本的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深邃的思考。角色们在交流中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思想的火花与智慧的碰撞。例如,角色间关于生与死、弱小与强大、绝望与斗争的讨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们的抉择与抗争,也引发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剧中有诸多掷地有声的句子。“困难从来都是强者的军功章,也是懦夫的投降书。”“希望重于枪炮,信心重于黄金。”“万物之中希望最美。”“绝望是人间毒药,比病毒更可怕!”“心怀信仰去战斗,我们就有了双重的武装。”“一个人无所畏惧,就是一支军队。”“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最重要的武器——是意志!”这些句子简练而富有力量,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增强了剧本的思想性与哲理性。这些句子又何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呢?

剧中还探讨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展现了对人生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生的意义何在?死的价值几何?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剧本所传达的坚定信念与理想追求,无疑为当下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滋养。“有信仰者活的是人,无信仰者活的是命。”“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精神堕落,身体便垮塌,无异于自杀!”“弱者自灭,强者自救。强者能救赎自己,还能拯救他人。”和平年代的人们,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的滋养与支撑?谁的生活中没有困难,谁的人生不需要去战斗。正如赵春源说的:“强大,是生命的执念,首先是内心要强大,要有信仰,才能让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每一个懦夫都有成为勇士的机会。”这些金句不是我们心灵的星斗,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家刘先畅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使得《狱中八条》不仅成为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剧本,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与警醒。这八条建议,是革命先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青春活力与纯洁品格的必由之路。深刻领悟“狱中八条”的精髓,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洗礼,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情操,是特别有必要的。党员干部应该多将自己的言行与“狱中八条”对照,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初心使命。唯有如此,方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负革命先烈的奉献与牺牲。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与重构,剧本引导观众思考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醒我们理想与信念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这样来看,这部剧本又是一面明镜,可以知兴替;可明得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本既在礼赞英雄,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以文艺的方式服务强国建设。

重庆是魅力山城。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光彩,在剧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剧中对重庆地方特色的描绘,如街道、建筑、美食、方言等,生动地展现了重庆独特的文化属性与地域风貌。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重庆文化的窗口与契机。重庆人以忠诚勇敢、坚韧不拔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特征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彰显。剧中有这样一段对白:“罗雄文:‘咱们重庆人有句口头禅,叫雄起!’洪一峰:‘不能怂起!’张陈钟:‘不能奄起!奄梭梭的没点精神头,要得个铲铲!’肖杨傅:‘看样子,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洪一峰:‘反正是死,我宁愿反抗,反抗到底还有一线希望。老子就不信这个邪!’”这不就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重庆人的豪迈气概与不屈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同时,剧本还通过音乐与音效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氛围的感人程度。在关键时刻,背景音乐的渲染与角色的情感表达相辅相成,使得观众在情感上得以深刻共鸣。例如,在角色们共同歌唱革命歌曲的场景中,音乐的力量与角色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令观众倍感震撼。这种音乐与情感的结合,使得剧本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又如,在这部剧的结尾,烈士们的英灵回到现在,对着人间发出八声追问,配上《向往芳草地》的歌声和精心设计的画面,把“狱中八条”对今天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说得特别透彻。这种让革命先辈“穿越”到现代的创意,配上合适的音乐,既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又能引发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可谓匠心独运。

尼采有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作家刘先畅不仅是以作家的才情在写这部剧本,更是以心灵之血在写、以共产党人的赤忱在写。因此,这部剧本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均达到很高境界。它构建了一个圣洁的审美场域,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品质与精神内涵。理想与信念的力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永远激励着人们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在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立场,怀揣信仰、奋勇前行。是的,有一腔赤忱、家国情怀的剧本,必然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狱中八条》既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剧本,也是明镜、篝火与星斗的总和——一部启迪智慧、鼓舞人心的精神宝典。这也彰显了作家的初心、文学技艺、文学格局和文学担当。

作者:致公党员 彭鑫,笔名:南风子

(来源:南川报  2025年4月15日 3版)